新闻资讯

解构需求场景!“时空分野”赋能城市智慧物流创新发展

2023.05.09

     城市智慧物流规划已成为数字化时代我国城市物流规划的重要内容。“时空分野”,以共享、均衡的理念规划引导城市各类物流资源在时间、空间层面的合理充分利用,将传统物流需求场景进行解构,以实现城市智慧物流的规划思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


“时空分野”创新城市智慧物流模式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在信息技术革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智慧物流能够大提升区域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已经成为各级物流专项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

2022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供需适配、内外联通、安全、智慧绿色的现代物流体系。同时,《规划》明确了“加快物流数字化转型、推进物流智慧化改造和促进物流网络化升级”的重点任务。

智慧物流是由智慧平台及其算法驱动的物流系统,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智慧物流规划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充分利用智能和平台提供的“供需快速对接、监管弹性响应、全程在线监控”特征,实现对城市土地、道路等公共物流资源限度的“共享”或“分时租赁”。

城市是物流需求集中、时空资源紧张的要素聚集区域,需要在中央智慧系统的调度下实现物流资源的“时空分野”设计。所谓“时空分野”,即以共享、均衡的理念规划引导城市各类物流资源在时间、空间层面的合理充分利用,将传统物流需求场景进行解构,实现城市智慧物流的规划思路创新和运营模式创新。

当前,城市物流对各类资源的利用处于不平衡、不充分状态。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下,城市“物流大脑”公共平台或企业自身的物流信息对物流作业实时数据的处理能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城市物流公共资源利用效率创造了新的契机。潮汐化、分时化、立体化、多能化利用物流资源等已经成为智慧物流“时空分野”设计的重要着眼点。

时间资源分野的“两大优势”

基于智慧系统的时间资源分野利用,既可提升城市夜间闲置路网和运力资源的利用水平,又能借助潮汐分时管理提升物流资源的日间利用水平。

由于人口规模庞大,中国大型城市的道路交通资源往往偏重城市客运,许多超大城市都选择在早晚高峰之间对进入城市市区或中心区的货运车辆采取较为严格的限行措施。为规避日间的货车限行,在面向商超、饭店、宾馆等B端商家的配送物流领域,一些物流企业采用了一定程度的“晚配”服务,即在商超的营业时间范围之内的晚高峰后进行配送服务。

在城市智慧物流规划中,充分利用夜间无限行的路网和运力资源,在商体闭店后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夜配”物流,对缓解城市拥堵、降低物流企业日间服务压力和充分利用夜间闲置运力资源等都具有现实意义,也为城市智慧物流规划提供创新思路。夜配物流的规划思路可尝试在4个方向展开:一是利用城市闲置设施空间改造前置仓,建设有人或无人值守的收货站;二是夜配需要配合末端产品交付流程的简化;三是在夜间更大程度开放无人交通工具应用;四是面向C端的快递企业可以尝试夜间递送包裹,并由驿站或代收点夜间收货,转天由客户完成包裹快递的自取自提。

值得注意的是,夜配模式需要城市物流企业改变传统作业节律,并可能需要在夜间临时收货后增加转天白天的“二次配送”作业需求。同时,夜间作业还需注意装卸等物流作业的噪音控制,防止扰民。

由于城市物流作业集中在日间时段,依托智慧物流平台,提升日间时段物流公共资源的共享共用,则成时间分野设计的另一大重要优势。

利用智能终端实施中心城市“一路一策”的“潮汐路权”管理。在城市政府管理部门的物流信息平台指引下,城市配送车辆安装车载导航终端。由政府部门针对道路通行拥堵的历史数据,对每条公路实施“细颗粒度”的分时路权计划,并将信息实时下发到车载导航终端,避免现有很多城市对物流车辆实施的“一刀切”的中心城区禁行政策,不仅提升城市公路的分段时间利用效率,也提升了城市物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

利用智能终端实施城市商业区的“潮汐车位”管理。主要解决城市配送过程中存在的到店配送“停车难”问题,即小型货车在送货到达后,往往将车临时停在人行便道、机动车道旁,如果卸货时间较长,容易造成堵车、罚款等问题。基于城市物流信息平台,可参照历史数据划定部分“潮汐车位”,“潮汐车位”在道路通行高峰时禁止停车,在非高峰时间可临时停车,并根据配送实际需求的合理时间范围限制停车时长。“潮汐车位”可以提升对城市停车空间的利用。

空间资源分野的“三大场景”

基于智慧系统的空间资源分野利用主要用于三大场景:一是开发布局管廊、隧道等地下物流新模式;二是完善管理机制,探索“低空物流”应用;三是探索城市公路物流车道空间优化利用。

目前,地下物流已初步应用于一些场景,包括港口到城市的集疏运,高频生鲜产品的配送等。综合需求场景与供给能力,地下管廊物流与城市物流的细分场景需求相对匹配(如下表所示),适用于单次订单批量较小、需求频次较高的城市消费品物流。然而,地下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参照雄安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物流规划的初步测算,每公里建设成本可达7000万至1亿元。因此,地下物流在短期内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和网络覆盖优势,需要规划人员基于成本收益分析,在需求能够有效支撑的前提下进行探索应用。

(注:B端为Business Terminal简写,一般指商业需求主体,包括商贸零售、餐饮等;C端为Customer Terminal简写,一般指家庭或个人需求主体。)

低空物流体系中,通过低空轨道、高架桥等通道搭建的物流体系具有高成本、低适应性特点,对城市货运的适用场景较少。中低空无人机配送是当前城市低空物流探索的主要方向。当前中国无人机物流应用大都集中在人口密度低、道路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农村地区,城市低空物流方面处于探索起步阶段,相关案例少。

规划设计城市中低空无人机物流体系需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空域规划、提升城市民用空域容量,加快物流无人驾驶航空融入空域体系;二是完善民用空域申请批复管理、无人机设备管理、“飞手”和安全员认证管理等法规制度,形成低空物流安全规范运营的监管体系;三是利用“物流大脑”建设具有全程监管能力的系统平台,可能包括基于虚拟电子围栏的航线管理系统、全程运营监控和预警管理系统等;四是加强与地面资源的协同,如打造适用无人机降落和卸货的快递自提柜,楼宇收货系统等;五是形成的作业标准、质量基础设施与应急处理制度;六是采用“试点推行、逐步扩展”的原则稳步推进城市低空物流应用探索。

地表公路物流仍是当前城市物流的主要载体。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合理规划建设或改造城市道路空间也是城市智慧物流规划需要思考的问题。除基于“一路一策”的“潮汐路权”时间分野管理之外,可从空间分野视角优化城市货运路权。

规划设计地表公路物流的思路包括:一是在物流园区、产业园区、单位社区内部相对封闭的道路场景推广L4级包裹和外卖无人车配送;二是在有条件的开放道路设立无人驾驶道路或车道。将自动驾驶货运(甚至包括客运)车辆与其他车辆分离,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包括无人驾驶车辆在内的全部车辆的安全性,也有利于简化事故安全责任划分认定,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无人驾驶设备的相对技术难度和运营成本;三是在低车速限制(如<20km/h)下,可允许末端包裹配送小车在人行道通行,或在机动车、自行车道之间划定包裹外卖无人车车道;四是无人车道可以突破传统车身宽度设计,采用与单个标准托盘(如1200mm×1000mm)、小型集装箱、包裹自提柜格口适配的瘦长型设计,从而缩短车道宽度。

总而言之,“时空分野”可进一步应用于物流企业的资源要素开发和运营中。理论上讲,许多企业资源要素,包括土地、仓库设施、车辆、人员、资金、数据、知识产权等,都可从“时空分野”视角来探索分时化、共享化、多元化的利用思路。例如设备的分时租赁,仓储空间共享共用,从业人员的多能化和零工化,共同配送体系下的资源整合等。因此,“时空分野”的设计思路存在进一步完善和可扩展的空间。

由于城市物流资源标准化程度低,不同城市的基础条件、市场情况千差万别,城市智慧物流若以“时空分野”理念来创新。在规划设计上需综合考察实施成本和收益,避免过度超前、不切实际和不可持续的方案,并注意合理规划留白用地;在项目实施上需因时因地制宜,提升落地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实施效果。(文/焦志伦、吴学凯、于诺贤)